2005年6月15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一个缓刑少年的高考
本报首席记者 汪嘉林 文/摄

  核心提示
    这是一则迟到半年的报道,我们一直在等待一个曾失足被判缓刑的少年安心完成他的高考。
    为了晓海能顺利参加高考,法官、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向他伸出了热情的手。
    “教育最大的目的和魅力,就是给予希望。”虽然晓海曾经失足,我们依然祝福他有个美好的未来。
    
  6月9日,高考已经结束。
    当记者换乘了若干趟公交车赶到陈晓海(化名)家时,发现他并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尽情放松自己,而是在自家院子里辅导低年级的孩子做作业。他辅导得十分投入,记者一直站在围墙外观察这位身材不高、衣着朴素的“小老师”。足足15分钟后,他才发现了记者。
    陈晓海的家住在绍兴市镜湖新区东浦镇大葛村,虽说这儿离绍兴市区并不是很远,但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因此,村民们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也相对较少。“至今村里还没出过像模像样的大学生呢。”一位村民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晓海曾是全村人的希望。他就读于升学率高达97%的省重点中学——绍兴市高级中学,而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村里人都很愿意自家孩子以他为榜样,陈晓海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村里的孩子王。

    高考前他实施了抢劫
  一切在去年暑假被彻底颠覆了。过了这个假期,晓海就要升入高三了;但这时,他却陷入了涉嫌抢劫将被判刑的困境。
    “哲学上说,内因是主要的,外因只是起辅助作用;而那件事,恰恰是外因在我身上起到了主要作用……”陈晓海以这样的开头讲起了那件事。
    在同村的孩子中,邻居家读小学六年级的王杰(化名)和陈晓海最要好。“去年7月7日,虽然是暑假,但为了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我和往常一样在家温习功课。”这时,王杰带着一本教科书来请教问题了。那天的王杰特别客套,还心不在焉的。在晓海的再三追问下,王杰说出了心事:他和班里一个“死对头”发生了矛盾,那同学叫了几个初中生,要在3天后给他点“颜色”看看,他想让陈晓海给他出头。
    晓海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但他最初的想法很“简单”,他告诉王杰:“别怕,我会找他们谈谈的。”王杰对此却不满意:“谈谈有什么用,对他们得有点‘力量’。”他想让陈晓海用暴力吓退“死对头”,还一个劲地求晓海:“难得搞别人一下,不会有什么问题的。”晓海含糊其词地答应了。
    3天很快过去,转眼就到了7月10日。那天一早,王杰匆匆跑来,说那伙初中生已经在校门口等他。王杰除了让陈晓海注意安全、带上刀外,还特意关照“他们这些人身上总会带不少钱的”。
    出门前,陈晓海真的带上了一把以前捡来的匕首。
    陈晓海和那些初中生在小学附近一条僻静的路上碰面了。初中生们立刻傻了眼,他们没想到王杰会找来个高中生和他们对峙。而陈晓海,见有这么多人也觉得很害怕,不由得想起了那把匕首。
    虽然举着一把明晃晃的匕首,陈晓海还是天真地想:“我只是找他们谈谈,没什么大问题。”但那些初中生早就吓坏了,其中一个孩子还掏出100元钱交给陈晓海,想了结此事。
    “我神使鬼差地接过了钱,但在回家的路上越想越不对劲,就急忙回去想还钱。”可去还钱的路上,晓海遇到了那孩子的父母,即被送到了派出所。
    
  细心法官为他积极奔走
    刚进派出所时,陈晓海并没有太当回事,认为只要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涉嫌抢劫。
    与民警交流后陈晓海才知道,自己很可能因此而丧失继续读书的机会,更别提考什么重点大学了。这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晓海来说,无疑是个晴天霹雳。
    绍兴镜湖公安分局初步调查后认为,陈晓海的主观恶意较小,又是未成年人,便在隔日为他办理了取保候审手续。
    晓海暂时重返校园继续完成学业,但对他来说,此后的每一天都非常难熬。他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也从班里的前3名一下子跌到了20多名。对于即将到来的高考,晓海几乎绝望了。
    但晓海不知道,自从今年1月7日,此案起诉到绍兴市越城区法院后,就有一位法官在为他的案子四处奔走。最后,也正是法院的判决给了他一线希望。
    “和他接触了几次后,我发现陈晓海和其他少年犯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他的学习成绩,在绍兴市高级中学这样全市数一数二的学校中名列前茅是很不容易的,要是他老在外面惹是生非,决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6月9日,记者在越城法院见到了该案的主审法官夏妙兴。
    当然,夏法官除了和陈晓海本人接触外,还积极和他的学校及老师取得了联系。
    学校方面反馈过来的信息更让夏法官觉得,陈晓海之举可能是一时糊涂。夏法官边说,边向记者出示了当时学校提供的“关于陈晓海同学在校品德及学习成绩证明”。
    在厚厚的证明书中,学校给予了陈晓海极高的评价。其中一份《品德行为考核表》显示,陈晓海从高一到高二每个学期的思想政治品德都为“优”,高二的两个学期,陈晓海都被评为校三好学生。
    “陈晓海的父母都是没什么文化的农民,长期在外务工,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是很好。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推一把或拉一把,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前者很可能将他推入自暴自弃的深渊,最终成为‘问题青年’;后者则可能让他珍惜
    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加发愤图强。法律的精髓并不是为了惩罚人,而是为了教育人、挽救人。”
    出于这样的考虑,法院依法判处陈晓海拘役3个月,缓刑3个月。“这样,陈晓海就有机会参加今年的高考了。”夏妙兴说。
    
  缓刑判决带来柳暗花明
    在陈晓海的母校——绍兴市高级中学,校德育处主任吕红祥和陈晓海的班主任秦志林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秦老师接任陈晓海的班主任不到1年,但晓海的意外失足让他对这个学生给予了加倍的关注。
    “晓海从高一开始就是副班长,在师生中人缘不错。但这件事情后,晓海精神负担比较重。虽然我经常给他做工作、谈心,但他的学习成绩还是往下滑。唉,这个孩子,自尊心太强了!在学校里,我们尽可能不让消息外传,免得他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秦老师说。
    其实,学校真正担心的还是晓海今年的高考。
    “陈晓海的学习成绩在我们学校数一数二,尽管这件事后有些下滑,但总体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如果他因为服刑而丧失参加高考的资格,就太可惜了。”吕红祥说。
    今年1月20日,法院对晓海所作的缓刑判决下来了。照往年惯例,高考报名的截至日期是4月20日,扣除判决前的羁押期,晓海的刑期正好能在此之前结束。学校和法院都在积极地努力着,好让晓海能顺利地参加今年高考。
    然而,一个“坏消息”却传来了——今年我省的高考报名时间提前至3月18日截止。这时晓海还在缓刑期啊,是没资格报名参加高考的。这下可急坏了大家:“照陈晓海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况来看,他不太可能复读一年再高考。如果今年陈晓海不能参加高考,他的学业也将在此划上句号。”为此,校方还专门和绍兴市普通高校招生办公室取得了联系。
    终于,好消息传来:由于今年是新政策施行的第一年,为免个别考生漏报,所以定了个补报名的时间,截止到4月20日!陈晓海终于得以报名参加高考。
    6月7日,陈晓海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前路依然漫漫
    “允许陈晓海这样的学生参加高考,我们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绍兴市普通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董建明对记者说,“教育最大的目的和魅力,就是给予希望。如果把犯了错误的学生‘一棍子打死’,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他表示非常希望陈晓海能考出一个好成绩。
    但在省招办,一位副主任却对陈晓海的将来表示忧虑:“虽然按政策陈晓海可以参加高考,他的成绩也有可能达到一所好大学的录取线,然而最终能否被录取,现在还不太好说。”他说,按照目前的招生规则,只要上了分数线都能顺利投档。然而录取工作却是各大学自主进行的,除了分数,学校还要看学生档案,一般对这样的)学生大都敬而远之。
    陈晓海能否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本报将继续关注,也欢迎读者对这一事件展开评论。
    
  专家:同龄人间的正常交往很重要    
    对于陈晓海那桩案子,记者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一个高三学生,怎么会在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教唆’下,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呢?”据陈晓海自己说,他除了学习成绩骄人外,平时还非常关心时政,高考作文他更是以“和谐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为主题的。
    晓海的父亲总是称道晓海很乖:“平时其他孩子总爱在外面跑来跑去,晓海却总是在家刻苦读书。即使有同学来叫,晓海也极少出去……”可这个父亲眼中的“优点”,在有关教育专家眼中却成了导致恶果的“坏毛病”。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韩似萍老师认为,同龄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对于陈晓海这样十七八岁的孩子很要紧。“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社会经验积累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同龄人之间会因为‘生存经验’相似而产生较多的共同语言,在不断的交流中,孩子的看法、价值观就会被考证、刷新、分享。陈晓海正是因为长期在家‘埋头苦读’,所以与同龄孩子相比,社会经验严重不足,以至于关键时刻分不清是非曲直。”
    “虽然从表面看,陈晓海是一时糊涂所致,但这是他常年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的结果。(汪嘉林)